外卖“三国杀”:谁在买单这场暗战?

最近,外卖大战是一个非常火的现象,在几年前“互联网+外卖”刚刚兴起的时候饿了么与美团就曾经有一场胶着的竞争,这场外卖大战最后以美团胜出拉下了结局也奠定了美团在中国外卖平台中的地位,而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以后虽然不怎么强势但也成为排名第二的外卖平台,本以为这个行业不再有什么新鲜事情出现,结果2025年年初京东强势入局又给中国的外卖市场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京东用一种新思维打破了一家独大的趋势使得美团被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京东这几个月的动作并没有分出高下,反而饿了么还从中看到了撬动美团市场霸主地位的机会,就这样,三家平台的“罗圈架”开始上演了。 互联网上讨论这次外卖大战的话题非常多,大部分网友都在聊自己的实际体验,诸如一杯没花钱的奶茶,某个门店爆单累的服务员情绪失控,还引来不少人对“低价,免费”的薅羊毛模式评判与思考,当然,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些个社会热点,我不是一个爱参与公共评论的人,因此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阅读并观察别人的讨论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价值,这次我就看到某个评论区里,一家被外卖大战影响深切的商家以自己的第一视角评价这次外卖大战中自己的遭遇。 商家无奈地痛斥这次外卖大战的影响,因为外卖平台大量发放优惠券,用户虽然订餐得到了优惠但商家也要从这种优惠中承担一部分成本,在大数据的计算中每一单都成为了不亏本也不赚钱的辛苦费,最终导致商家从经营者变成了打工人。 很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告诉商家可以提高外卖系统中的餐品价格,折合优惠券以后可以正常价出售,还有让商家不参与优惠活动这样可以避免用户直接薅羊毛,网民们纷纷支招,全国各地的“点外卖”心得都在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活生生的像一份市场调查,然而商家接下来的回答却也让大家哑口无言: “关了优惠券,那平台都搜不到我们家了。” “老顾客那么多,真的舍不得伤害人家的感情。” “想涨价也得涨的了啊,平台本身就限制了价格。” “无论如何,平台都要抽一部分,价格多少我们都是亏的。” 商家的回复体现了他的无奈,而网民们“好为人师”的招数也变得不堪一击,就这样,讨论区变得开始安静起来,我看完这些帖子,心里五味杂陈却又一清二楚,似乎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平台的这些个“潜规则”,而为了对付这些个条框,我们自己又选择在夹缝中生存,最终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麻木并失去了拜托的手段。 我们不知道这场“三国杀”什么时候会结束,相关部门的介入看起来只能控温,却不能冷却这场无休止的竞争,在我眼里,能够七十二变般驾驭骑手,商家与用户的外卖平台,完全可以找另一个口子开辟新的战场,只要时间足够让这些平台想出别的招数,只要平台恶性竞争“倚老卖老”的问题不得根治,那么外卖大战将会永远存在,并成为消费者,打工人,经营者心中的慢性病。

July 21, 2025 · HaoJun0823

一切都在被量化:一场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辩论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观看了一场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辩论,整场辩论始终围绕着法律正义与道德底线的冲突展开。双方通过分析一些颇具争议的案例不断援引对立观点进行交锋。其中一位辩手提到的"量化"这个概念,尤其引发了我的深思。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在被“量化”:可口可乐上的营养成分表,房屋的公摊面积,小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营养专家要求的每日5克盐,银行里的坏账,保险金上的起赔额度,人民的个人所得税……社会正在用数字标榜着每一位参与者,明码标价逐渐成为了是非枷锁。 曾经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隔壁学院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学是本地学生,母亲刚刚得了白血病,希望申请学生补助让自己的家庭减轻一些压力,而另一位外地生源的同学虽然住在偏远的乡县,但父母经营得当也能够年入十万,本以为最后这笔钱会给那位家庭遭遇不幸的同学,谁能想到竟然是后者拿到了这笔钱,并且他轻而易举地把这笔钱当作了生活费,并用父母给的生活费买了一部新手机。 当我的同学跟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也无法想象这个事件的走向如此不近人情,尽管在我眼里他也是一个“占便宜没够”的财迷老道,但面对这种事情的发生他也是有些愤愤不平,这曾出乎我的意料,无论他是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逸事来看还是真情流露,每个人在这件事情上都能够产生道德直觉的结果——显而易见的是,学院不应该把这笔钱给后者。 就这样,一个胖子多喝一口可乐可能就是罪过,一位学生少了几个分数就要与大学失之交臂,一家企业因为几万块钱的贷款还不上就要逾期断掉资金链,一个受害者丢了一两千达不到立案的额度只能自认倒霉……大家的生活成本并没有因为量化而清晰起来,反而愈发的束缚,沉重,劳累,我不断地思考其中的原因,才发现所谓的量化也并非是量化,那数字真的就客观吗?那重量真的就合理吗?那金额真的就恰当吗?那尺寸真的就公平吗?那时间真的就准确吗?量化带来的是公平竞争,是明码标价,是心路历程,是硕果累累,但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考制度,是超时几秒就要扣几百的外卖规则,是快递丢失时候的甩锅理由,是需要金钱而迟迟难以获得的融资机会……所以,量化真的是在量化吗?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我曾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集体会有更加明晰的判断方式,但如今并没有让每个人得到明晰体贴的关照,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过去丰足了许多但又苛刻了许多,在知识与科技的进化中并没有衍生出来宽容与繁荣,反而被量化切割,分离,支配,分散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各自营生,在生存的过程中被数据与分界线奴役。 我们太执着于公平而用量化来公平地公平,在公平的过程中又因为量化的公平继续量化。我并不懂法,所以我不评价这场辩论用法制量化一切与用道德判断一切究竟是谁更有理,但若我们的社会能够大度一点,在那些不触犯法律原则的事件上凭着内心与道德直觉为众生福祉谋利,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争议。

July 12, 2025 · HaoJun0823

从“上岸”看当下

今天天津下了一场大雨,畅快淋漓,我本以为能够持续几个小时享受一下夏日雨水的凉意,没想到半个小时就停了。最近忙忙碌碌更多的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焦虑,每天深夜我都觉得心烦意乱难以安眠,想想一个月以前自己雄心壮志的去为接下来设定计划,再看当下这种生活毫无起色的气馁,我只觉得我高估了自己。 不知何时,“上岸”这个词语在考研考公的圈子里经常可以听到,无论是考取资格证明还是出国移民,很多很多场合人们不再去说自己成功,而是“上岸”。大家似乎习以为常,可我却觉得有一种萧条的感觉。上岸本指是在水中的人或者物登上岸边,现如今却成为了大家脱离自己泥潭或者说摆脱僵局的意思,这个词汇虽然有能代表一种喜事,但也同时诠释了大部分“上岸”人之前的生活是不景气且让人觉得泥泞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到了这一前因后果,但我能感觉到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的去想过,把“上岸”当做稀疏平常的事情罢了,没有思考过其背景。 我只希望我的生活能好起来,我的工作环境能好起来,我的运气能够好起来,我承认自己近年来的努力不如学生时代,但我面对一个与我三观脱节的时代,一个大部分人都在尝试“上岸”的时代,我没有办法选择努力于一件事情,因为我做的任何事情都让我没有办法认为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当下,我更多的会想遵照我自己的心意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属于我自己,也希望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意识到“上岸”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成败,也有这个社会的盛衰。

June 11, 2023 · HaoJun0823

自我突破 - 内驱力

虽然2023年还没过半但2023年是我人生中变化最大的一年,无论是疫情结束还是乔迁新家,又或者是人生近几年第一份正式工作的种种不利都在刺激着我的价值观的迭代与变化,考研,旅游,挑战……很多很多事情让我无法消化,但回头看过去,我发现我并没有在原地踏步。尽管有些时日实在是艰难,不过时间顺水推舟还是一浪又一浪的推动我向进步的道路前行——思想的转变,认知的提高,精神的梳理……这些变化都在为了未来而准备着,待时机成熟,我也许不是那个最强壮的,但我应该是比其他人站得更高,选择的余地更多。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做计算机的,也很多人都觉得我的技术很好,我自评价我是一个纵向技术不够杰出,但十几年来的积累也拥有了横向技术,在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前,我总是能拿出来有价值的答案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正如我所说,没有我的积累,我也无法去解答这些问题。早年很多人都觉得我会是领域里的专家,但实际上我是愈发疏远互联网行业的,我摆脱技术岗一方面也有我不想参与这个已经和我初心所向大相径庭的行业,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自己认知思维上的否定,一种直觉和潜意识的交汇:我不觉得走这条路会让我进步,我认为这条路会让我倒退甚至是被束缚的。我曾是一个初中因为各种琐事到了中专的学生,后来半瓶子水荡来荡去读了个全日制大专,疫情期间自己闲着没事修了个本科双学位,现在也琢磨起来了考研。“我觉得是个机会。”,本来想停下脚步休息的我,打算在30岁以后才去思考研究生的我,趁着这个机会还是打算先试试。“未来是说不准的。”,大环境的激烈动荡告诉我重要的事情更应该在当下,在面前,在脚边解决。 多年前有一句话刺激了我的认知内驱力,“学历只能决定你的下限,不能决定你的上限。”,这句话是一个人皆知之的道理,可是当这句话出现在耳边的时候,确实颠覆了我的固定思维,而后来我也听到了一些类似的话语,例如“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人可以做多个选择。”,这些平常得不稀奇的话语,又是多少人的思维枷锁?互联网时代消磨了人们对“慢节奏”的适应力,大众都知道家常菜要比快餐更健康更美味,但大众在另一条赛道上,又更喜欢速成而非积累,重叠的矛盾最终泥泞在一起,让人慢慢成为一台血肉机器,而非具有精神的人类。 我最近了解了一个词语:思想纵横,来自于人民日报理论版,通读一番下来也有不下的收获,我认为这是自我博弈的一个契机,一个原点。我能理解很多人不喜欢读这种意识形态浓重的文章,但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法来看待,世界上不存在非黑即白,要想提高自己就要放下有色眼镜,拉动自己的内驱力,让自我推动认知的前进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May 21, 2023 · HaoJun0823

心中的深海鲸鱼

大概23岁之后,我总是在幻想自己躺在深海之中,向着海面望去,一条鲸鱼在阳光的照耀下缓缓游动着,身边的水草慢慢漂浮着,五颜六色的珊瑚,活灵活现的鱼群……这一切,我只能想得到,我却看不到了。 小时候我很喜欢画画,我记得几岁大的时候,姥姥家里还没有重新装修过,那种油漆糊过的绿墙还能用水笔写字,我只记得我有一套蜡笔,在那绿色的墙上涂来涂去,只需要用湿毛巾一擦,一切又会恢复如初。 我接触电脑很早,只记得《金山画王2003》是我小时候经常用的软件,打开软件以后,里面有一些工具可以画出3D效果带动画的功能,还有可以把GIF变为,在背景BGM的循环播放(程序内文件:back0.mid,网易云:S W E T 黄兆勇)下,我可以一个人一玩一下午,那就是我最简单的快乐。 我写字不好看,因为我自小是左撇子,父母没耐心教我写字,我自己又不是那种聪明孩子,上了预科班以后,老师又让我用右手写字,可我改了右手,再怎么写也写不出来自己心里的那种感觉了。 我只记得,小学一年级学校有很多兴趣班,我想去学画画,父母和班主任只要求我学书法,他们认为我写字难看,高考也不会有什么很高的卷面分。我只记得那个下午,我想哭却又不敢哭,我看着父母带着我去找兴趣班的老师,看着他们报名书法,我只知道我自己没有什么机会去学自己想学的了。 书法课上,已经退休的老师拿着戒尺在教室内转着,可顽皮的我还是不愿意去写字,我总会把硬笔字帖弄得脏兮兮的,因为我不爱写字,我不喜欢这种刻板枯燥的事物。后来这堂课也就上了一个学期,从而年纪开始,我就没有继续上过了。 等到三年级,我又有机会去学画画,可是那时的我已然是没了那份恒心,不知怎么的,那时的我太过于活泼顽皮,在老师眼中,我也是那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学生。 大学以后,总希望自己重拾梦想,我总会想起这条鲸鱼,我总会和友人谈起这条鲸鱼。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之下,我便在网上报了自己网络课,想要重头学起。虽然每一次作业都坚持画了,但我还是没画出自己想要的画,我能感觉到那种自己不管怎么去学也没有办法融入内心的复杂情感,一草一木都很清晰却又陌生,就算借助电子设备,我也做不出我想要的效果,这并不是我对我自己要求很高,而是我根本没有任何思绪去掌握要领。 后来才发觉我自己好像得了心盲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只想得到却看不到了,儿时我还会自己思索童话故事,能想出来很多有趣的构思,可是长大以后,也许是初中吧,我便没得这种能力了,也就没办法把脑海里的事物重现出来了。 我想,这一切都是我儿时落下的顽疾吧,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他想去学画画,我便会让他去学画画,毕竟我活到现在也没参与过真正的高考。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把眼中的一切画出来,告诉别人我的世界是这番景色,想把我的诗与梦记录下来,记在纸上,记在我的心里。 然而心中的深海鲸鱼,是我过去梦中不可求的,也是我未来也难以求得的。

April 24, 2023 · HaoJun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