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三国杀”:谁在买单这场暗战?
最近,外卖大战是一个非常火的现象,在几年前“互联网+外卖”刚刚兴起的时候饿了么与美团就曾经有一场胶着的竞争,这场外卖大战最后以美团胜出拉下了结局也奠定了美团在中国外卖平台中的地位,而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以后虽然不怎么强势但也成为排名第二的外卖平台,本以为这个行业不再有什么新鲜事情出现,结果2025年年初京东强势入局又给中国的外卖市场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京东用一种新思维打破了一家独大的趋势使得美团被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京东这几个月的动作并没有分出高下,反而饿了么还从中看到了撬动美团市场霸主地位的机会,就这样,三家平台的“罗圈架”开始上演了。 互联网上讨论这次外卖大战的话题非常多,大部分网友都在聊自己的实际体验,诸如一杯没花钱的奶茶,某个门店爆单累的服务员情绪失控,还引来不少人对“低价,免费”的薅羊毛模式评判与思考,当然,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些个社会热点,我不是一个爱参与公共评论的人,因此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阅读并观察别人的讨论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价值,这次我就看到某个评论区里,一家被外卖大战影响深切的商家以自己的第一视角评价这次外卖大战中自己的遭遇。 商家无奈地痛斥这次外卖大战的影响,因为外卖平台大量发放优惠券,用户虽然订餐得到了优惠但商家也要从这种优惠中承担一部分成本,在大数据的计算中每一单都成为了不亏本也不赚钱的辛苦费,最终导致商家从经营者变成了打工人。 很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告诉商家可以提高外卖系统中的餐品价格,折合优惠券以后可以正常价出售,还有让商家不参与优惠活动这样可以避免用户直接薅羊毛,网民们纷纷支招,全国各地的“点外卖”心得都在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活生生的像一份市场调查,然而商家接下来的回答却也让大家哑口无言: “关了优惠券,那平台都搜不到我们家了。” “老顾客那么多,真的舍不得伤害人家的感情。” “想涨价也得涨的了啊,平台本身就限制了价格。” “无论如何,平台都要抽一部分,价格多少我们都是亏的。” 商家的回复体现了他的无奈,而网民们“好为人师”的招数也变得不堪一击,就这样,讨论区变得开始安静起来,我看完这些帖子,心里五味杂陈却又一清二楚,似乎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平台的这些个“潜规则”,而为了对付这些个条框,我们自己又选择在夹缝中生存,最终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麻木并失去了拜托的手段。 我们不知道这场“三国杀”什么时候会结束,相关部门的介入看起来只能控温,却不能冷却这场无休止的竞争,在我眼里,能够七十二变般驾驭骑手,商家与用户的外卖平台,完全可以找另一个口子开辟新的战场,只要时间足够让这些平台想出别的招数,只要平台恶性竞争“倚老卖老”的问题不得根治,那么外卖大战将会永远存在,并成为消费者,打工人,经营者心中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