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观看了一场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辩论,整场辩论始终围绕着法律正义与道德底线的冲突展开。双方通过分析一些颇具争议的案例不断援引对立观点进行交锋。其中一位辩手提到的"量化"这个概念,尤其引发了我的深思。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在被“量化”:可口可乐上的营养成分表,房屋的公摊面积,小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营养专家要求的每日5克盐,银行里的坏账,保险金上的起赔额度,人民的个人所得税……社会正在用数字标榜着每一位参与者,明码标价逐渐成为了是非枷锁。
曾经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隔壁学院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学是本地学生,母亲刚刚得了白血病,希望申请学生补助让自己的家庭减轻一些压力,而另一位外地生源的同学虽然住在偏远的乡县,但父母经营得当也能够年入十万,本以为最后这笔钱会给那位家庭遭遇不幸的同学,谁能想到竟然是后者拿到了这笔钱,并且他轻而易举地把这笔钱当作了生活费,并用父母给的生活费买了一部新手机。
当我的同学跟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也无法想象这个事件的走向如此不近人情,尽管在我眼里他也是一个“占便宜没够”的财迷老道,但面对这种事情的发生他也是有些愤愤不平,这曾出乎我的意料,无论他是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逸事来看还是真情流露,每个人在这件事情上都能够产生道德直觉的结果——显而易见的是,学院不应该把这笔钱给后者。
就这样,一个胖子多喝一口可乐可能就是罪过,一位学生少了几个分数就要与大学失之交臂,一家企业因为几万块钱的贷款还不上就要逾期断掉资金链,一个受害者丢了一两千达不到立案的额度只能自认倒霉……大家的生活成本并没有因为量化而清晰起来,反而愈发的束缚,沉重,劳累,我不断地思考其中的原因,才发现所谓的量化也并非是量化,那数字真的就客观吗?那重量真的就合理吗?那金额真的就恰当吗?那尺寸真的就公平吗?那时间真的就准确吗?量化带来的是公平竞争,是明码标价,是心路历程,是硕果累累,但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考制度,是超时几秒就要扣几百的外卖规则,是快递丢失时候的甩锅理由,是需要金钱而迟迟难以获得的融资机会……所以,量化真的是在量化吗?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我曾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集体会有更加明晰的判断方式,但如今并没有让每个人得到明晰体贴的关照,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过去丰足了许多但又苛刻了许多,在知识与科技的进化中并没有衍生出来宽容与繁荣,反而被量化切割,分离,支配,分散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各自营生,在生存的过程中被数据与分界线奴役。
我们太执着于公平而用量化来公平地公平,在公平的过程中又因为量化的公平继续量化。我并不懂法,所以我不评价这场辩论用法制量化一切与用道德判断一切究竟是谁更有理,但若我们的社会能够大度一点,在那些不触犯法律原则的事件上凭着内心与道德直觉为众生福祉谋利,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争议。